@KTzone » 數碼 - 手機綜合討論 » 坑!32G手機可用空間11.8G


2015-5-8 17:14 Vivi_CC
坑!32G手機可用空間11.8G

明明手機顯示的總容量為32G,可用內存顯示為28.8G,但多台電腦卻顯示,手機內存只有11.8G,足足少了近三分之二。看著花2千多元買來的某品牌手機,竟然內存“縮水”如此嚴重,感覺被“坑”的肖先生找到商家協商。多天協商無果後,5月6日,肖先生選擇找媒體求助。
手機內存“縮水”的情況並不只發生在肖先生一個人身上。記者調查發現,由於內置系統和預裝軟件,用戶實際可以使用的容量都會比標識的要少。但我國尚無手機內存的檢測標準,這也給監管和維權帶來了一定難度。

[img]http://img1.mydrivers.com/img/20150507/8d667e1b03a94a97811df2a9a1addee5.jpg[/img]

蹊蹺手機32G的容量咋只有11.8G
肖先生說,他是在4月21日買的手機。當時在成都的一家手機店裡,店員為他推薦了一部手機,肖先生在支付2080元後,拿到了手機。
“店員說這款手機有32G內存,足夠用了。”肖先生說,在看到手機顯示總容量也是32G後,也就放心了。而奇怪的是,4月30號那天,正當肖先生拿出數據線,準備從網上給新手機下載歌曲和電影時,突然看見電腦上顯示的手機內存竟然只有11.8G。
感覺蹊蹺的肖先生,又連續換了多台電腦測試,可顯示結果始終只有11.8G,而手機上顯示的可用內存為28.8G。隨後,肖先生來到手機店,而店方表示不清楚內存“縮水”的原因。

現場演示28.8G內存裝不下20G遊戲文件
6日下午2點,記者來到肖先生家中,看到了他花2080元購買的白色手機。
記者點開手機,界面信息上顯示的手機儲存總容量為32G,但當記者將手機連接上電腦時,電腦上的所顯示的手機儲存確實變成了11.8G。那麼有無可能是,手機裡裝了其他應用,佔用了空間?對此肖先生說,“我只下載了幾個應用程序,加起來也不到1個G。手機自帶系統就算會佔一定的內存,但也不可能占到20個G嘛。”
此時,手機屏幕上顯示的可用空間有28.8G,為了證明手機內存顯示的“表裡不一”,肖先生當場複製了一個20GB的遊戲文件放入手機。然而,電腦屏幕上卻出現了“無法複製選定的文件,設備上的可用空間不足”的提示。

求助廠家更新系統版本但問題依舊
6日下午,記者與手機廠商取得聯繫。客服人員表示,之前也收到過有消費者反映內存不足的問題,但是部分消費者在更新系統版本後,就沒再反映該問題。
隨後,肖先生更新了系統,可問題並沒有解決:電腦上所顯示的手機儲存依舊是11.8G。對此,客服人員只是表示,要等技術人員回來後再作解答。當記者同肖先生再次來到手機店時,手機店工作人員表示會幫忙解決肖先生的手機問題,但具體如何處理,該工作人員稱要等店長回來後再商量。

[img]http://img1.mydrivers.com/img/20150507/751a84eac1984755bbdc85af66043793.jpg[/img]

業內人士:有廠家篡改數據
記者隨後也對多位市民的手機做了一個小測試,發現手機內存“縮水”並不只發生在肖先生身上。市民李女士的韓國某品牌手機,其“總空間”顯示為16.00G,而在電腦上顯示的內存不到12G;市民楊先生所購買的一款32G的手機,在電腦上顯示的只有28G。
成都某手機經銷商余先生告訴記者,手機內置系統和預裝軟件都會佔用一定內存,一般16GB的手機,實際可用內存在11GB左右,32GB手機的實際可用內存為28G左右。因此,“用戶實際可以使用的容量,都會比標識的要少一些。”
但預裝軟件佔了近20GB,余先生坦言,這不可能。他同時透露,“一些廠家為了縮減成本,會利用相關軟件修改顯示數據,將原本只有16GB的就'變'成了32GB,但消費者在使用時,實際存儲量卻不會增加。”

維權困境
手機內存無檢測標準查處有難度
不過,要鑑定手機內存是否真的“縮水”,卻並不容易。四川省電子產品監督檢驗所檢測中心主任黃健告訴記者,目前,我國尚無統一的手機內存的檢測標準。
對此,四川省工商局消保處相關負責人也表示,這給查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。2013年7月,中國消費者協會等部門曾聯合倡議,盡快出台針對手機內存容量標識的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,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技術支撐。
但如果消費者遇到類似情況,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權。四川的一位律師曹毅說,如果銷售人員明知手機內存沒有32G,但卻沒有告知消費者,“這就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,也容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。”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秘書長肖向榮認為,如果確實存在實際內存與宣傳的內存不符,經營者就涉嫌虛假宣傳,“可以根據新消法,提出三倍的賠償。”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